哲学小故事
2019年10月11日 09:33

牛顿与神学

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他在自发的唯物论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的理论,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对力学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他在哲学上是个盲人。他厌恶理论思维,曾自我警告:“物理学,当心形而上学呵!”(当时的形而上学指哲学思维)这是他为了排斥理论思维发出的警告。事实上他自己也不可能摆脱哲学的影响和支配。为了解决太阳系最初是怎样开始运动以及行星又是如何绕太阳运转这类问题时,他认为除了万有引力的作用外,还必须有一个“切线力”。这个力从何而来呢?他陷入了困境。于是,他提出了“上帝是第一推动力”来作为太阳及行星运动的起因,从而,从自发的唯物论坠入唯心论的泥坑。晚年,他埋头注释《约翰启示录》,写了130万字的神学著作,妄图用科学的发现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这就完全作了宗教神学的俘虏,阻碍了他在科学上做出新的贡献。

这件事说明,即使是著名的科学家,如果忽视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就会偏离科学的道路。

“自然界喜欢矛盾”

“光是什么?”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不久,惠更斯又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由于当时牛顿在科学界享有极高的威信,“微粒说”占了上风。19世纪初,"波动说"又重新提出,并用实验有力地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当时,人们确信光是波,除了波,别的什么都不是。19世纪末,光电效应等一系列的实验向“波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但由于光波说已牢固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致使许多学者在新的实验面前踌躇不前。而爱因斯坦却以一个"叛逆者"的姿态,尊重实验事实,敢于冲破禁区,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这个学说一发表,立即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议论纷纷。有一天,爱因斯坦的朋友别索问他:“光究竟是什么呢?是波还是微粒?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爱因斯坦听完朋友的话,激动地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

事实证明爱因斯坦的话是正确的。正由于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论以及理论物理学方面的其他理论,他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金。

四月桃花

817年,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游览江西庐山时,写下一首著名的诗《大林寺桃花》。诗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看到这首诗,感到非常惊讶,他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说:“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会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后来,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沈括去游山,见到了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四月的天气,山下众花已经凋谢,而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一片灿烂。沈括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海拔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的到来也就晚于山下。沈括又仔细地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才发现这首诗的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 (即四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白居易的这篇序特地对为什么在人间四月众花已凋的时候大林寺桃花却“始盛开”的原因进行了说明。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6℃。白居易诗中所描写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 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 ℃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江西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却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

无独有偶,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也有一则《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故事。据说,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恰逢王不在。苏东坡看见书桌上有一纸咏菊的诗稿,只写了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才高气傲的苏学士心想,这老夫子大概糊涂了,菊花最能耐寒傲霜,如何秋风一吹便落呢?于是提笔顺口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不久,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心情不快,到了当年九月重阳,一夜秋风刚过,苏东坡邀友赏菊。走进花园一看,只见花瓣纷落,铺金满地。这时,他才猛然省悟,原来真有“吹落黄花满地金”的事。

勾股定理的由来

平面几何中著名的勾股定理是怎么得来的呢?我们得从“5、12、13”这两组数字说起。 在很早的时候,埃及人就利用尼罗河水来进行人工灌溉,这就需要修建水渠、水池和堤坝等工程。同时,由于尼罗河经常泛滥,住在尼罗河两岸的古埃及人不得不在洪水之后又重新划分土地。测量土地的需要导致了几何学的产生。古埃及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如果按照边长为3:4:5的比例画一个三角形,那么与边长5相对的角是直角。他们就是利用这个已知的道理在地面上画直角三角形的。从表面上看,古埃及人已经学会画直角三角形,但是他们对直角三角形的理解却是零散、孤立和粗浅的。尽管如此,这毕竟是人们在认识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继古埃及人之后,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古巴比伦也有一个类似的直角三角形画法,但其边长的比例是5:12:13,与“13”相对的角是直角。毕达哥拉斯借助于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总结出来的这些经验,运用自己的头脑对这些素材进行了分析、对比和提炼,终于找出了规律性的东西:夹直角的两边的长度的平方和与对着直角一边的平方恰好相等。用公式表示,即A2+b2=c2,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勾股定理。因为是毕达哥拉斯总结出来的,所以也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

实际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略早于毕达哥拉斯的时候,就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了勾股定理的规律,并有所总结,只是没有形成抽象的表达形式。

“真的恋爱的路”从来不是平坦的

“真的恋爱的路”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仲夏夜之梦》。伊得斯有个女儿名叫黑美霞,她恋着莱散特。但她的父亲却将她许给绅士第米屈律斯。相持不下,公爵提修斯以雅典的法律威胁黑美霞,但问题没有因此而解决。莱散特向他所爱的黑美霞说:“唉!从我所能在书上读到,从传说和历史上听到的,真爱情的道路永远是崎岖险阻的……”。

马克思引证莎士比亚的戏剧,所要说明的问题是:分工使劳动者变为私有生产者,使劳动生产物转化为商品,又使商品转化为货币。这是一个“致命的飞跃”的过程(W—G)。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商品到货币的转化, “比甲壳的脱弃之于蟹……还要难”。这真是天生的“商品是恋着货币的”,但“‘真的恋爱的路’从来不是平坦的”。商品生产者所遭遇的困难发生在生产物到商品形态转化的过程中,发生在商品形态到货币形态的转化中,风波从这里引起,困难在这里发生,最终,问题又在这里解决和展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