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为1978年5月成立的马列主义教研室,历经社会科学系、社会科学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6年5月,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57人,其中,思政课教师52人,行政人员5人。2023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辽宁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自2006年起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2007年起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招生,2024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5年起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三个方向招生。扎根辽西大地办教育,形成理工类高校思政育人特色与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是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学科。人才培养实施了研究生评教、研究生导师小组集体指导、学位论文进度检查、分方向经典研读、预答辩等特色措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22-2024招生计划年均41人。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步提高,毕业生就业以大中专院校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党校教师、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等相关工作为主。
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6个教研室,增开《国家安全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党史》等必修课。积极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形成了基于问题驱动的思政课“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荣获2020年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基于问题导向的思政课“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轴心,以教学资源平台为载体,融合“讲(专题式课堂教学)、学(自主式网络学习)、论(交流式课下讨论)、感(体验式社会实践)”四个环节,形成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教学模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课均被评为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思政课做法和经验被《光明日报》客户端、人民网辽宁频道、人民论坛网、新浪辽宁、辽宁高校党建网、学习强国等重要媒体报道。
全院教师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及“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形成“辽沈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文明、蓝色科技伦理”学术成果集群,建好坚强“一个中心两级智库一个基地”科研平台。先后公开出版著作8部,获批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立项总计120余项,横向课题12项,各类获奖103项,论文221篇,其中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共16篇,“三报一刊”文章6篇。
学院的“辽宁工业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为省级研究基地,先后拥有“艾志强名师工作室”“张卫平名师工作室”“王力尘名师工作室”等辽宁省思政课和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辽宁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为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锦州市地方立法研究中心”为市级研究基地。(2025年3月20日更新)